
手机号码:18516712219
地 址:上海市普陀区金沙江路1006弄1号5楼E/F室
说说造影剂的发展历史
更新时间:2017-10-24 点击次数:4396次
造影剂的发展历史
20世纪50年代,三碘苯--的泛影酸(Amidotrezoic Acid)被发现,由此产生的各类造影剂至今仍在广泛使用,这是现代造影剂*的*个飞跃。目前仍在使用的离子型造影剂的碘成分几乎全是由它衍生出来的。
60年代末,瑞典放射学家Almen提出了非离子型造影剂概念,并于1971年报道了*个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--甲泛葡胺(Metrizamide,Amipaque),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的出现是现代造影剂*的第二个飞跃。甲泛葡胺具渗透压低[485mmol/L(485mOsm.kg)]及耐受性好等优点,但其性能不稳定。
*代的造影剂很快被第二代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所取代,代表药物有:碘帕醇(1974年生产)、碘海醇(1976年生产)、碘普胺(1979年生产)、碘美普尔(1979年生产)、碘喷托(1982年生产)、碘佛醇(1982年生产)等,这类造影剂具有渗透压低[500~700mOsm/kg]、耐受性好等特点,性能稳定,可高温消毒,得到广泛应用。
20世纪70年代末,非离子型二聚体造影剂开始研制,以进一步降低渗透压。其中碘曲仑被证实具有无限水溶性,300mgl/ml时与体液等渗,且机能耐受性很好。其缺点是相对分子质量太大(相对分子质量为1626),黏稠度较高。非离子型二聚体的出现被视为现代造影剂*三个飞跃。同类的尚有碘克沙醇,性能与碘曲仑相似。